010-62313112 zhongyanzhongxin@caace.cn
当前位置: 首页>>培训课程>>系列研修班>>正文

产业视域下的《意见》解读丨《意见》系列研修班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7日 14:09 点击率:


4月19日,为期三天的第五期《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系列研修班在重庆顺利落下帷幕。此次研修班,来自全国的7位专家就产教融合的发展机制、经验与实践、新路径探索等方面进行深入解析。

一、产教融合的发展机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孙诚老师以美国为例从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引入产教融合发展的宏观背景,并阐述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核心在于科研,这种已经高度智能化、精准化的生产,无论从质量还是效率都传统意义的制造业都望其项背。科技创新能力是未来国际竞争主要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最终取决于:科技水平、人才素质、创新能力;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内生要素,技术转移会遇到多种扼制”。产教融合既是产业发展的产物也是推进产业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现行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追溯历史“产教融合”并非新概念,从50年代至今,教育与产业从未分离,然而这种结合存在诸多问题。重庆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牟延林从供给侧角度分析了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五大“缺失”: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规划缺失;职业教育和区域发展布局的统筹设计缺乏;高等教育与国家创新体系和新兴城镇化建设的融入缺失;学科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性缺失;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缺失。

三、如何深化产教融合

(一)格局定位

孙诚所长强调发展产教融合应同步规划产教融合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职业教育和区域的发展布局,促进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新型城市化的建设,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机制,加快教育“放管服”改革,将市场供求的比例、就业质量等作为学校设置调整学科专业及培养规模的重要依据。此外,要强调企业的主体作用,拓宽企业参与的途径,允许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办学,支持企业深度多元参与学校的教育改革,开展生产性的实习实训,健全有关实训制度,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科研成果转换。

(二)具体实践

1.学科建设

重庆科技学院原校长严欣平以重庆科技学院冶金类专业为例指出高校发展产教融合首先要了解国家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要通过服务经济和校企合作来实现。该校冶金类专业在国家发展战略调整下由“热”到“冷”,学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把准行业发展动态,服务行业进步的需求”最终实现了传统专业迸发新动能。比如校企建立定期互访机制、与大型冶金企业共建钢铁制造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中心、骨干人员“双职双挂”等极大地促进了专业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办学资源相结合。

2.专业建设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副校长陈永跃介绍重庆二师在专注K12少儿发展方面,聚焦打造专业集群超级平台的实施经验。专业集群建设即通过培养创新人才把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形成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干产业、新兴产业。专业集群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挂钩,专业集群建设通过对接产业链本身的前端、中端、末端三大环节,促进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链接。

在讲到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集群建设的关系时,陈永跃副校长引用了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的“大舰战略”:高等教育要摒弃原来的小帆板的思想转到建设大舰船的思路上,即建设使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学科专业集群超级品牌。高等教育结构要做除法,聚焦在学校所服务的主要产业链和创新链上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增加专业集群建设的压强,集中到几个学科、某一学科甚至某个学科专业集群的几个专业方向上。

3.教师队伍建设

重庆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干勤老师给大家解释了“双师双能”的概念,双师双能型教师具有双重“师”的身份,与之相对也具备双重能力。以德国双师教师队伍建设为例,对教师身份、学历、从业经历、企业导师管理制度、教学方法、薪酬等方面全面进行了全面介绍,并与中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做了对比分析。

师资队伍建设

德国

中国

1.教师的身份与保障

①教师是国家公务员;②通过考核进入学校的教师,具有较好的养老保障、较好的固定收入。

①高校教师多数属于事业编制;②高校教师的身份多样复杂。

2.教师的学历与来源

①高学历,拥有博士学位;②拥有五年的企业经验;③企业中能带学生的师傅需要按条件遴选确认。

①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高;②拥有企业经历的教师常少;③没有统一的企业导师管理制度。

3.教学方法掌握与持续培训

①博士学位+企业经验的教师还不能直接承担教学任务,需要两年的教学法培训合格;②需要接受持续的培训。

①多数年轻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缺少教学法的培训;②新进教师岗前仅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未能掌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法;③继续培训机会少,到企业接受培训的也很少。

4.兼职与取酬的情况

①允许和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但需要批准;②在学校、企业取得薪酬不能累加。

①各高校规定不同,绝大多数是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②学校取得一份薪酬、企业又取得一份薪酬。

5.工作量与计算方式

①工作量由各州规定,只计算讲课学时;每周教学学时在22-26 之间,备课、批改作业等不算在内;②讲课之余下班之前,需要在工作室工作。

①课程讲授学时不等,但大多不及德国的一半;②相当一部分高校把批改作业、监考等另计工作量。

6.教师到企业的主动性

①教师都会主动到企业去;②既帮助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又同步新教学内容,否则,学生通不过第三方考核。

①高校普遍缺乏鼓励到企业实践的规章与机制;②高校教师到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需求严重脱节。

7.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

①主要考核教师教的学生是否学会某项技能,并且主要是学生评教、第三方考核;②评教的时间在成绩出来之后,注重客观公平。

①多数高校实行学生、同行等对教师评价,实行年度工作考核;②考核的重点是完成了多少工作量,而不是考核学生是否学会。

四、产教融合新路径探索

智慧学习工场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开发的帮助学校实现与政府、企业对接的全要素场景。智慧学习工场包含网络学习空间、训练中心、开放协同中心、教师工作中心、自主交流空间、远程会议学习中心、双创中心、管理系统、管控中心和一个外部基地。其核心特征是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创新创业的功能立体化的训练体系,为老师提供教学科研技术创新的环境,为学校提供智慧学习、智慧管理的决策平台。

产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创新,社会和企业对大学为其提供科技支撑的需求越来越高。企业日渐深入到研究领域,研究的范围不再限于科研单位及高校。人工智能的发展已上升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国现代教育研修中心主任杨捷指出智慧学习工场的设计基于目前的三大变化:一是人民群众对更美好、更理想教育的追求;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智慧学习工场可以创造多样化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认可多样化学习的等价性。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互通等新的技术的突破为教育方式转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硬件条件。通过智慧学习工场实现知识、信息、人才、价值的协同创新网络,实现学校、社会、企业和政府的交互融合融合,实现信息流、人才流的关联。学校在这样的网络里定位、奉献价值,从而成为区域的经济设计发展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