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侧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改革推进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07日 11:03 点击率:
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指导,中国现代教育研修中心主办的产教融合政策解读及实施路径系列培训班(第一期)于11月28日在珠海开班。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资产与预算管理处处长彭杰详细介绍了学校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改革推进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具体如何操作,请看下文:
改革实践单位简介: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办学的独立学院,占地5000亩,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6000余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坚持公益性非营利性办学,是广东省首批普通高校本科转型试点高校。这项探索是基于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2013年以来的的改革实践,也是承担广东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主要内容。
一、为什么以全面预算管理改革推进产教融合?
1.应用型转型要以产教融合为抓手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
“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北理工珠海学院2009年就已确定了应用型办学的定位,学校认为,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形态、学校形态变革的发动、传动机制,应用型办学应该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推进。
2.产教融合的关键是建立价值共享机制
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和民办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个普遍的困局:产教融合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合作关系相对脆弱,呈现出典型的“学校热、产业冷”特征。学校签了一大批产教融合相关项目,但落地的很少。表面看是学校侧的科研、人才服务能力问题,产业侧的积极性问题等,但实质是产教双方难以形成价值共享机制。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陈锋主任曾阐明产教融合的核心要义:“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的核心就是‘融’,目标是重塑创新链,路径在于重构教育链、产业链,让教育创新的产出辐射到产业链去,基础则是重建价值链。”
3.产教融合教育侧主体是专业学院
产教融合的教育侧主体是谁?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学校,但实际过程中参与主体往往是专业学院(二级学院),而非学校层面。
早在2011年,国家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出台的“国家试点学院”改革方案中,倡导参与试点学院改革高校以学院为主体,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人才培养改革实验区。同样,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专业学院(二级学院)才是实现大学功能的主体,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教育侧真正的主体应该是专业学院(二级学院)。
4.全面预算管理改革实质是赋予专业学院办学自主权
北理工珠海学院从2013年开始的全面预算管理改革,本质上就是赋予专业学院办学自主权。通过改革,学校把人权、财权、物权、事权大量下放给专业学院,落实了专业学院的办学自主权。改革后允许专业学院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师薪酬体系、人才引进方案等。将传统的以学校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专业学院为核心,学校提供宏观指导、服务和考评。通过这项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校资源的使用效率,激发了专业学院的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了学校的办学活力。
二、全面预算管理改革实践经验
全面预算管理主要体现在发展定位、成本管理、内部治理、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和人事管理等不同方面。具体来说,从发展定位上,将预算目标与发展定位紧密结合;从成本管理上,将预算过程与成本管理紧密结合;从内部治理上,将预算编制与内部治理紧密结合;从财务管理上,将预算执行与财务管理紧密结合;从风险控制上,将预算分析与风险控制紧密结合;从人事管理上,将预算反馈与人事管理紧密结合。
1.全面预算管理改革1.0的做法和成效
做法:以专业学院为核心进行预算管理,把人、财、物、事等管理权下放到专业学院,调动学员积极性。
成效:生源质量稳步上升,教学质量持续提高,财务状况逐渐改善,缩小管理半径,使管理更有针对性;为引进师资、加强科研、推进产教融合奠定基础。
2.全面预算管理改革2.0的做法和阶段成果
做法:进行量化管理和考核,引入标杆管理,适时适度修正;实施“双升双降”:即提高教师待遇,降低生师比,降低班型,提高教学质量;。
阶段成果:师资待遇提升;引入双师型教师,师资结构改善;开展应用型教学,产出科研成果。
3.全面预算管理改革3.0的设计和目标
设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坚持将学费按比例切分到专业学院;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引进新进老师。同时在实际运行中,针对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对应措施。
三、全面预算管理改革推进产教融合的成效
北理工珠海学院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改革,赋予了专业学院办学自主权,发挥了专业学院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专业学院紧密结合珠海产业特色与需求,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提升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现以信息学院、航空学院为例简要介绍。
1. 信息学院
信息学院以“强素质、重实践、求创新、育全人”为教育理念,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凝练践行“产教融合”与“协同创新”为驱动的“3+X”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信息学院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信息学院形成一支以院士为引领,以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专家为支撑,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目前有3名院士担任顾问,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专家12人担任学科、学术带头人,在中青年教师中有国家千人计划学者1人,广东省“优青”2人,广东省“千百十计划”3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54.72%,博士学位占比47.17%。
信息学院有“光电成像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珠海分室”、“光电信息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实验室” 等重点实验室,成立了“智能信息技术军民融合研究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工作。
与华为、美国通用电气(GE)、比亚迪、康佳通信等90余家知名企业共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与华为公司共建“华为ICT产业学院”,与广东华夏中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建“微电子应用技术学院”,与德国教育机构和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中德智能技术产业学院”。
将人才培养的“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企业第一线,让企业参与课程的制定、规划和实施,大大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现与企业的无缝连接。通过共建产业学院,实现深度产教融合。目前已完成和在建教育部“产教融合改革项目”11项,广东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3类25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广东省首批通过台湾IEET组织认证的工程教育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被认定为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
2. 航空学院
航空学院是学校基于珠海航空产业发展的需要,于2009年和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建成立的学院。建院时间不长,但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改革,学院展示出很强的办学活力,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成为学校特色学院,已开始为粤港澳大湾区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航空人才。
航空学院与企业合作,投入经费近2000万,构建了广东省通用航空协同育人平台、建立了珠海市民用无人机技术重点实验室、通用航空模拟飞行与维修实验室、航空机务维修实训室等10多个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室。
学院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链与民航产业需求链的无缝对接。与华厦航空公司、瑞丽航空公司、致远航空公司联合对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实施订单式培养;与深圳机场地服务公司、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长期订单式培养协议,开办了民航机务员定制班,双方修订了定制班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与深圳汉莎飞机维修公司、珠海摩天宇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中航通飞华南飞机工业有限公司等航空公司开展紧密合作,批量输送高素质应用型航空人才。
总之,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改革,真正赋予了专业学院办学自主权,发挥了专业学院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专业学院更清楚和什么样的企业合作,专业学院在推进产教融合方面百花齐放;企业也因为二级学院的自主性,不需要跟大学有更多的交涉,合作成本降低。初步实现了学校侧与产业界的价值共享,对学校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